鼎新基因 · 谭青乔:突破边界,创新驱动,加速基因治疗药物临床转化
2024-01-31 22:34:25
谭青乔,鼎新基因CTO 谭青乔博士,上海鼎新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TO,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谭博士先后在中信国健、有临医药、鼎新基因等公司20年新药研发经验,承担并完成6个产业化项目。曾任中信国健研究院副院长,上海抗体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导师,参与过15个生物药开发(3个上市,5个BLA),申请/授权发明专利15项以上,主持多项政府基金项目。2017年联合创立智能化临床CRO公司-有临医药。2020年联合创立鼎新基因,专注于眼科、耳科及其它慢病领域的FIC及BIC基因治疗药物开发。 Q:AAV基因疗法已在多种适应症上取得了进展,包括罕见眼科疾病、血友病、罕见肌肉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溶酶体贮积症等。您认为未来AAV疗法改进方向在哪里,将如何突破载荷能力? 谭博士:AAV基因疗法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已至少6款获批上市,眼科、CNS、神经肌肉、代谢、血液、心血管、耳聋等领域临床研究如火如荼。AAV疗法在精准递送和安全性上有先天优势,但真正临床大规模应用依然面临诸多技术和商业化挑战。 从递送技术角度,组织特异性、提高转导效率、突破载荷限制、可控表达、降低免疫原性风险、突破多次给药限制等方面还需要更大的技术提升。要实现AAV从罕见病到慢病的突破,从局部给药到系统给药的商业化突破, 实现连续、稳定、低成本的CMC工艺需要从稳转细胞系、大规模悬浮培养技术、平台化纯化技术、更稳定和方便的制剂工艺(从冻存到冻干、4度保存)、多维度分析技术等进行颠覆式创新和突破。AAV载荷限制针对大基因的递送的确是迈不过去的一个坎,Shortening、Oversize、Dual/Multiple vector等策略都值得一试,各有千秋,还是看具体的应用场景,目前并没有通吃的技术。 Q:助听器和人工耳蜗作为常用的耳聋临床治疗手段,您认为基因治疗将如何影响耳聋的治疗,以及如何影响耳聋患者的生活? 谭博士:助听器适用于听力损伤在轻度到重度传导性耳聋,放大听力信号微调现有的听力系统,价格低,风险也低,但对先天性耳聋无效。人工耳蜗主要针对听力损伤在中重度到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语前聋的孩子最好在6岁以前做人工耳蜗植入,人工耳蜗移植后需要严格的语言训练,一般需要6-12M适应时间,一般只能理解50%以下的词汇,没法感受频率的变化,在复杂语言环境下难于适应和区分,治疗效果一般,需要手术,价格昂贵,但人工耳蜗也是目前临床上中重度到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唯一解决方案。 目前,基因治疗主要针对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通过基因编辑/基因替代等方式修复损坏的听力系统,治疗效果预计较好,如果干预早可以跟正常儿童一样通过模仿学习语言功能,学习和生活跟正常儿童一样,可以恢复/改善精细、复杂环境的听力,手术风险跟人工耳蜗植入类似。 Q:相比于国外的研究,国内针对耳聋的基因疗法有什么优势,请您为大家介绍一下全球范围内基因治疗关于耳聋的研究进展,以及不同技术的优劣势。 谭博士:从全球看,耳聋基因治疗无论是学术上还是药物开发上参与者都比较少,获得资本和社会的关注就更少。国内针对耳聋基因治疗的优势在于患者资源相对集中,研究者临床实践和转化速度上可能会有优势,有比较灵活的IIT临床概念验证路径,但国内商业转化、定价及支付能力上的短板同时又会阻碍耳聋基因治疗开发。 全球范围内针对先天性耳聋的基因治疗开发集中在OTOF、CLRN1、STRC、GJB2、ATOH1等靶点,大部分还在Discovery或临床前研究阶段,Decibel和Akouos两家公司OTOF突变基因治疗已完成IND。鼎新基因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联合开发的RRG003产品率先在全球启动“RRG003 AAV基因治疗DFN9B先天性耳聋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初步疗效研究”的临床研究,也是全球首例AAV双载体临床研究,目前进展顺利,在已测试的剂量水平上安全、耐受且获得初步疗效数据。 从技术角度,有基因替代、基因沉默及基因编辑等手段治疗先天性耳聋,基因替代主要针对隐性遗传基因突变耳聋,基因沉默主要针对显性遗传基因突变耳聋,基因编辑对隐性和显性基因突变耳聋治疗在技术上都可行,但基因编辑通用性相对较差,耳聋单基因突变位点上有很大的变异度,针对大片段插入突变基因编辑目前比较难实现。 Q:鼎新基因除了AAV载体递送,也有开展非病毒载体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想请您介绍一下鼎新基因在精准递送基因治疗药物方面的布局? 谭博士:目前,鼎新基因主要聚焦于眼科、耳科、代谢等领域基因治疗产品开发,同时布局病毒和非病毒两个递送技术平台,以终为始,聚焦临床痛点布局研发,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采用不同的基因递送工具和基因治疗策略。 鼎新基因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正在突破载量限制、靶点限制、商业化瓶颈和精准控制,夯实硬核创新能力,与顶尖科学家、头部PI、海内外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加速基因治疗的临床转化,在眼科和耳科基因治疗管线上已成功完成早期临床概念验证,希望早日惠及患者,让有需要的患者用得到好药用得起好药。鼎新在病毒和非病毒递送技术上逐步打造核心IP,在确定性相对较高的研发管线上完成技术路径和成药性验证,坚实迈出0到1这一步,下一步将围绕“1+X”战略布局新靶点、新方向和商业化能力,建立鼎新的护城河。 Q:相比于化药和生物大分子药物领域的激烈竞争,基因治疗属于蓝海市场。但从已经上市及在研的基因治疗产品适应症上来看,还是相对集中。您认为,基因治疗的药企可以如何提前差异化布局? 谭博士:基因治疗从先天性罕见病入手,机制清晰,确定性更高,相对更容易验证。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大家比较担心基因治疗的安全性风险,从风险获益的角度先从危害性比较高的罕见病开始临床验证也比较合适。 基因治疗离真正的蓝海市场还比较远,不过已经有很多企业开始布局慢病领域的基因治疗,未来可期。目前,国内基因治疗企业主要布局在罕见病领域,靶点比较扎堆,国内市场空间有限,还是要多考虑海外市场布局,定价和支付上的问题可以解决,关键是谁能抢占7年的市场独占期。 作为基因治疗的参与者,还是呼吁大家在立项上要理性,不要盲目跟风海外公司,有很多先天性罕见病仍然没有解决方案,在管线布局上要综合考虑技术壁垒、市场和商业竞争确立差异化竞争优势,协同布局罕见病管线和慢病管线,在早研上需要有层次感,针对真正的临床痛点下手。 在目前资本寒冬环境下,每家企业更要聚焦,先立足自己能力圈范围内的创新,再考虑突破圈外。每家公司资源禀赋不一样,基因治疗产业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可以容下更多的参与者,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构建和维护基因治疗行业的良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