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诺微医药 · 周国瑛:打破溶瘤病毒用药局限,优化溶瘤病毒用药方案
2024-07-31 16:17:19
周国瑛 亦诺微医药创始人、CEO和董事长
周国瑛博士,2019年国际“抗病毒女科学家奖”唯一获得者,2021年中国十大杰出女企业家,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博士。靶向疱疹溶瘤病毒国际发明人,在抗病毒感染与疱疹溶瘤病毒肿瘤免疫治疗研究领域深耕近30年,主持十三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等科研项目,发表50余篇,国际发明专利授权17项,任多个国际期刊编委和审稿。
在亦诺微医药主领溶瘤病毒的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的多管线平台型药物研发,产品覆盖实体瘤与血液肿瘤,用药途径从瘤内注射到静脉注射,单药及各种联合用药,公司三款自主研发的溶瘤病毒产品均在中国和美国同步申报临床批件(IND),目前共获5项IND,产品同期在美国进行3个临床研究(1个II期,2个I期);在中国开展2个临床研究(1个II期,1个I期)。此外,公司还成功研发出了专门用于跟CAR-T联用治疗实体瘤的溶瘤病毒新产品,并建设和投入使用了符合IND申报和I期临床的GMP车间。同期,亦诺微进行非病毒载体产品的研究,储备了外泌体领域创新管线,涉及针对HER-2阳性患者的外泌体、针对脑瘤静脉给药的外泌体和针对胰腺癌的外泌体。
Q:近年来,溶瘤病毒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生力量,逐渐受到大众的关注。但其应用范围并不广泛,以您二十多年在溶瘤病毒领域的经验来说,溶瘤病毒还将会在哪些适应症方面拓展?将会解决哪些现存医疗难题?
周博士:由于溶瘤病毒有必须瘤内注射的用药局限,使得人们对其临床应用前景缺乏必要的想象力。但事实上,溶瘤病毒产品最令人惊奇的是能够将冷肿瘤变为热肿瘤的生物学特性,这个特性使其在临床上可以跟不同的抗肿瘤药物,包括免疫治疗药物、靶向药、化药甚至放疗进行联合治疗。
溶瘤病毒作为一个特殊的新药赛道,在抗肿瘤的临床应用上并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主角,是能够跟其他各种赛道联合的一个百搭型的产品;同时针对对那些肿瘤已经产生抵抗或本身就不敏感的药物经溶瘤病毒联用疗法后,这些药物能够重现和出现疗效,溶瘤病毒已经在肿瘤治疗领域成为不可或缺的强大助力,这样一来,溶瘤病毒的临床应用空间为我们提供了更多舞台施展想象力。
溶瘤病毒作为一种新兴的肿瘤生物免疫治疗方法,可通过多种机制杀死癌细胞,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产生持久的反应,安全性良好。溶瘤病毒联合治疗是未来的重要趋势,通过与化疗、放疗、靶向联合,特别是与免疫疗法联合,可大大提高原有药物的疗效。
Q:溶瘤病毒疗法现存的难点之一是给药方式,亦诺微开启了溶瘤病毒静脉给药方式的新时代,亦诺微是如何克服静脉给药方式的弊端的?未来还有哪些有潜力的给药方式?
周博士:对于疱疹溶瘤病毒及多种其它种类病毒载体的溶瘤病毒,静脉注射的研发一直溶瘤病毒给药方式的重大挑战。如果实现静脉给药/其他方式给药溶瘤病毒,可以极大的扩展溶瘤病毒的可及性,会给溶瘤病毒疗法及后续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所以我们团队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克此难题。
在疱疹溶瘤病毒的领域,亦诺微的这款MVR-T3011IV是全球首个在中美两国获得静脉注射临床批件的溶瘤病毒产品,标志着溶瘤病毒领域又一大开创性的里程碑。达到这一里程碑的意义重大,因为在溶瘤病毒领域,尤其是在疱疹肿瘤病毒,几乎没有人认为溶瘤病毒可以静脉给药。目前认为溶瘤病毒无法静脉给药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给药剂量,病毒静脉给药后会进入血液,能有效的到达肿瘤位置的病毒甚微。第二,高剂量下患者是否会出现全身性的细胞因子风暴,进而引起严重的安全性问题。第三,静脉注射的重复给药后患者体内是否会产生抗体,导致再次注射时病毒被抗体清理。
亦诺微经过了大量科学设计和缜密推断,针对这三大难题进行优化,最后获得了MVR-T3011产品。首先,根据大量前期的动物实验,我们发现静脉注射时只需与瘤内注射差不多的剂量就可以达到类似瘤内注射的有效性水平,而并不是之前许多人认为的静脉给药需要十分庞大的剂量。这是因为MVR-T3011的肿瘤复制能力十分强大,到达肿瘤位置的病毒只需要很低的水平就可以大量复制。其次,从安全性来看,多数溶瘤病毒无法克服包括被抗体中和清除等在内的诸多障碍,同时也存在大量病毒经血液导入引起的机体细胞因子风暴等潜在风险。亦诺微在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基础上,进行了静脉注射溶瘤病毒的优化设计,使病毒有效抵达肿瘤部位,并且仍拥有足够在肿瘤部位进行复制的活性,在充分发挥抗癌作用的同时保证其安全性。最后,经过大量试验发现,疱疹病毒感染后就会在体内长期潜伏,已经产生的抗体无法对再次注射进入体内的病毒进行中和。
Q:您曾说“溶瘤病毒的核心专利永远是骨架本身”,可见溶瘤病毒优化要基于病毒自身特点。那么亦诺微是如何根据病毒骨架本身进行改造及优化的?现阶段是否已经有了成熟的研发机制?
周博士:如果溶瘤病毒的药效和安全性取决于“病毒骨架”,那么溶瘤病毒优化也就是对于骨架的基因工程改造。而在溶瘤病毒骨架上添加的包括PD-1、PD-L1、IL12、GM-CSF等等可以比作锦上添花的“花”,没有病毒骨架这个“锦”作为根本,“花”的作用是有限的。
溶瘤病毒这个领域门槛很高,它更需要对整个病毒本身或是产品本身上有非常深厚的功底。只有对病毒本身、病毒的蛋白特点有充分的了解,才能知道如何改造病毒,应该把哪些基因去掉、外源基因放在哪里、如何用不同的启动子进行设计、五六个基因是串联起来还是放在不同的位置等。一个完备的平台背后其实是团队二、三十年甚至更长的科研积累。
亦诺微核心研发团队在疱疹病毒这个领域里深耕近三十年,公司成立至今,成功建立了溶瘤病毒研发平台称为OvPENSPlatform(OV+Potent, Enabling, Novel &Safe),“Potency”代表了亦诺微的产品能够在保持安全性的同时,做到最大程度的疗效,“Enabling”旨在提倡的是将溶瘤病毒跟各种药的联用,以提高其他药物的疗效,“Novel”代表的是创新,亦诺微所有的产品都是自主研发,在这个平台上,公司已开发出超过10个不同的产品线,产品每一个都进行中美临床申报,目前分别在中国和美国开展着I-II期临床研究。基于公司OvPENS新药研发平台,亦诺微医药将持续开发抗肿瘤药物载体,利用独到的改善肿瘤环境的思路,为全球的肿瘤患者提供新一代安全并有效的单药及联合用药方案,以应对日趋复杂的肿瘤治疗需求。
Q:MVR-T3011是亦诺微医药的核心溶瘤产品,今年4月份,亦诺微医药与美国罗氏达成合作,将开发MVR-T3011IT与MEK抑制剂的联合疗法。请您为大家介绍一下开展该联合疗法的意义。
周博士:亦诺微医药与罗氏(Roche)的合作,旨在建立临床研究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就亦诺微核心溶瘤病毒产品MVR-T3011IT与罗氏MEK抑制剂Cobimetinib在美国开展联合用药临床研究,以评估该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亦诺微的前期科研研究显示,MEK抑制剂通过下调STAT1和PKR的表达和磷酸化,显著增强疱疹溶瘤病毒在BRAF突变或BRAF野生型/KRAS突变型的肿瘤细胞中的复制。同时,当MEK抑制剂与携带PD-1抗体和IL-12的oHSV联用时,表现出显著的协同抗肿瘤效果。
这次临床合作进一步验证了公司核心产品MVRT3011的临床效果和应用前景。这也是公司核心溶瘤产品与免疫检测点联用之外的首个联合治疗,是公司科学探索与临床结合的首个实际应用。同时,罗氏作为行业内的领先企业,长期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在全球范围具备广泛的影响力,并拥有雄厚的资金和丰富的管线资源,亦诺微对于这次合作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