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伦捷生物 · 朱朝:引领医学创新浪潮,开启医学新篇章,揭示原位转分化技术的前瞻性价值!
2024-01-31 22:34:36
朱朝,纽伦捷生物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纽伦捷生物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中科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神经生物学博士,UCSF及Smith-Kettlewell眼科研究所博后,Rachel C. Atkinson Fellowship和江苏省双创人才获得者;拥有多年中美两国生物制药研发及管理经验,曾任复星医药旗下万邦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医学官、万戎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兼首席医学官。 Q:据了解,纽伦捷产品管线聚焦于神经系统疾病和眼科疾病这两大方向,可以请您详细的介绍下纽伦捷的管线布局以及未来规划? 朱博士:纽伦捷产品管线聚焦在神经系统(脑、脊髓、视网膜、耳蜗等)损伤、退行性变的再生修复,以及神经系统肿瘤治疗。基于大规模筛选优化出的具有显著优势的强大转分化因子及针对特定神经元的转分化因子组合,结合特异性重组病毒载体共同构建的原始创新技术平台,纽伦捷在成立仅一年多时间内已在一系列适应症上取得了可喜进展;建立在切实解决临床未满足需求和数据确证基础上的合理管线布局,是纽伦捷迅速成长的关键。我们全球领先的脑胶质细胞瘤和视网膜退行性变(视网膜色素变性、 老年黄斑变性等)两个先发管线即将步入临床研究阶段,脑损伤、神经性耳聋、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等管线也在快速推进。 Q:基因治疗的一个关键是递送,请您介绍一下纽伦捷是如何选择载体,又是如何在治疗中避免:免疫,炎症,感染,脑损伤这些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反应? 朱博士:正如您所言,基因治疗的进步很重要一个方面就是依托载体技术的迭代,如何安全有效的递送到目标器官的特定细胞是基因治疗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纽伦捷在载体选择上根据临床需要会有不同的策略: 在神经损伤和退行性疾病治疗方面,我们关注的焦点是载体的靶向性和跨血脑屏障能力,我们首先会针对不同脑区、脊髓、视网膜、耳蜗等目标部位选择特定血清型病毒达到最佳递送效果;同时也会对病毒载体做相应改造,通过加载特定启动子以及其他一些针对性改造,提高病毒的靶向性、安全性和转分化效率。 在肿瘤治疗方面,和神经损伤及退行性变修复上的 “加法”逻辑不同,在肿瘤治疗上需要做“减法”,需要尽可能清除所有肿瘤细胞以绝后患,这样基因治疗常用的不可复制病毒载体(比如AAV)就难以胜任了,我们的策略是改用加载特定启动子的可复制病毒,通过病灶内病毒的大量复制,确保携载转分化因子等治疗性基因片段的病毒感染到所有肿瘤细胞,发挥确切可靠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常见不良反应,根据治疗机制,我们选用相对“温和”、更安全的病毒载体规避过度免疫反应;我们也有针对预存免疫反应的病毒改造设计,以提高疗效、规避不良反应。另外,我们在非病毒载体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和布局。 Q:目前国内已经有超过20款AAV基因疗法获批开展临床,其中大多数基因治疗产品的适应症均为眼科疾病,是因为基因治疗在眼科疾病上面有优势吗?另外也想请您为大家介绍一下纽伦捷的技术与优势? 朱博士:基因治疗在眼科疾病治疗应用上确实有其优势。人类的眼睛某种程度上是独立于全身免疫系统之外的,具备免疫赦免特性,可以免于免疫系统攻击;眼科比较方便进行局部给药,用药量比较低,更安全可控;另一个原因是眼科基因缺陷疾病较多,且基因缺陷位点比较明确。 纽伦捷视网膜退行性变的治疗策略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基因治疗。目前国内外众多的AAV基因疗法主要是围绕单基因突变修复开展,而眼科疾病一大特点是相关基因突变位点众多,以视网膜色素变性RP为例,RP实际是一组视网膜进行性营养不良性退行病变,高达一百多个基因位点突变都可致病。目前这种单基因突变修复策略只对特定位点突变有效,对其他位点突变所致RP无能为力,这种疗法针对的适应症人群就比较小。 我们纽伦捷采用感光细胞原位再生技术,不针对特定基因突变修复病变细胞,而是再生重建出一套新的感光细胞取代病变感光细胞发挥作用,因此可以突破基因突变位点的局限,对不同位点基因突变所致这一类病人“广谱性”的发挥治疗作用,对基因修复无能为力的中晚期病人同样可以发挥作用,大大拓展适应症人群,大幅降低治疗成本。 Q: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原位转分化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进展情况和发展前景,以及在基因治疗领域的重要意义。目前这项技术平台主要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领域,在未来,是否也会应用到其他疾病的领域呢? 朱博士:细胞原位转分化技术是在iPSC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一代细胞重编程技术,通过给特定体细胞导入重编程转化因子,可以不经过多能干细胞过程,使之直接转分化为另一种体细胞(目标细胞)。与iPSC技术相比,原位转分化技术不经过干细胞环节,也就意味着规避掉了成瘤风险;而且是內源再生,没有免疫排斥, 也无需体外细胞培养和筛选,工艺成熟,生产成本可控,很好地解决了商业化落地和药物可及性问题。 基于原位转分化技术的基因治疗是传统基因治疗的延伸和迭代。很多疾病以功能细胞的退行性病变或死亡为特征,而机体自身缺乏相应的自然再生能力,细胞原位转分化技术的突破,使得这些自然条件下不可再生的细胞可以通过其他特定细胞转化而来,为这些疾病的有效治疗带来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目前纽伦捷利用原位转分化技术主要聚焦于神经系统相关疾病,未来对于心脏和胰岛领域,也可以通过类似的原理再生新的心肌细胞或胰岛β细胞,为心脏疾病和糖尿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最近国际上数家公司比如美国的Tenaya Therapeutics以及Genprex针对心脏和胰岛领域已经发布了积极的大动物实验结果,利用转分化技术治疗退行性眼病的英国公司Tenpoint Therapeutics 今年7月刚获得7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8月再生元收购有耳蜗毛细胞转分化管线的公司Decibel Therapeutics,都展现出原位转分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范围内对原位转分化技术的广泛认可和信心, 这个领域潜力无限、未来可期。 Q:最后想问您一下,您是如何看待基因治疗的发展前景?以及您认为基因治疗未来最有可能突破的领域会是什么? 朱博士:美国FDA在几年前曾预计,“到2025年,FDA每年将批准10-20款细胞和基因疗法。”麦肯锡近期的一份报告则基于管线进展做出更大胆的预测:“仅在2024年,预计将有多达21种细胞疗法和多达31种基因疗法获得FDA批准。”在罕见病领域获得成功后,未来基因治疗在常见病领域的应用更令人期待。其中包括神经领域,肿瘤,代谢疾病,血液疾病领域都有可能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