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也只是想活下去!

2024-08-01 16:14:46

在全球医药低迷的周期里,“裁员”成了阶段性常态。据Fierce Biotech数据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已有63家国外生物药企进行裁员或公布了裁员计划。


从Biotech到MNC各有各的难,Biotech的裁员最主要原因是缺钱,直接导火索包括试验失败、新产品不及预期、现金流难以维系、大客户停止合作等;MNC裁员则更多是通过战略调整保持市场地位,有的是新冠业务消退的影响,有的是细分行业整体下行,也有自身管理的优化升级,对中层管理人员“动刀”。


8大MNC裁员升级


辉瑞:疫苗开发人员

2024年伊始,辉瑞率先开启裁员计划。1月4日,辉瑞宣布将位于纽约Pearl River的疫苗研发基地将裁员285人,预计于3月25日完成。


在疫苗研发基地宣布裁员后不久,1月29日,辉瑞将在2月中旬解雇南旧金山一家工厂的约52名员工。据了解,此工厂地址与辉瑞在2022年斥资54亿美元收购的Global Blood Therapeutics总部地址相符,其核心产品为已上市的镰状细胞病药物Oxbryta。


据了解,系列裁员活动来自2023年10月宣布的开支削减计划。辉瑞表示,预计将实现至少35亿美元的节省目标,其中25亿美元将于2024年实现。该计划是多年期、全企业层次的,几乎整个公司都会受到波及。


罗氏:制药开发部门
2月9日,罗氏裁员消息得到证实,公司目前正在削减其制药产品开发部门的部分职位。罗氏方面表示,公司计划在产品开发团队中裁员数百人。此次重组的确切员工数尚未披露,但公司表示,不会超过345名全职员工


罗氏表示,“拟议的裁员大部分将影响外部承包商”,有不到6%的永久性产品开发团队可能受到影响。本次裁员原因,是罗氏对业务的正常审查,“以确保持续改进和持续准备”。

这是罗氏四年内第二轮裁减产品开发团队行动,在2021年7月,该公司裁掉了300至400个职位。那一轮裁员涉及项目管理、学习发展、辅导、行政支持和其他业务支持角色的员工。



拜耳:管理协调人员

根据1月18日消息,拜耳公司制定了全面变革的计划,将在未来几个月开始裁员,预计裁员幅度较大,这个过程将持续至2025年。据悉,其推出新的运营模式“Dynamic Shared Ownership”(DSO),将通过新的组织架构实现运营业绩可持续改善。

拜耳宣布,正在全球范围内推出一种新的运营模式“Dynamic Shared Ownership”(DSO),该模式将减少管理层级、消除官僚主义、简化结构并加快决策流程。裁员计划将在未来几个月内迅速实施,最迟于2025年底完成。由于裁员主要针对管理协调人员,预计将造成德国集团总部的大幅裁员,但考虑到社会责任等原因,德国的裁员将延后一年至2026年底。

此前,拜耳CEO在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会议上,曾表示对公司管理层级冗余的严重不满,他在分拆拜耳三大业务的提议被拒绝后,将改革重点放到管理层的优化,如今数月内便推出新的运营模式。



山德士:裁员和关闭工厂

2月8日,山德士发言人通过电子邮件证实了裁员和关闭工厂的消息——山德士旗下Eon Labs位于北卡罗来纳州威尔逊的生产设施永久关闭,将从10月4日起裁员213名员工。该工厂专门生产口服固体制剂产品,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和加拿大。

山德士发言人表示,此次关闭是由于仿制药行业价格持续下跌,为了保持成本竞争力而做出的调整。去年12月,山德士将中国区业务整体出售,包括山德士中国商业化的产品管线以及短期至中期内将要上市的管线产品,也是通过业务收缩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业内人士表示,裁员决策反映出一个更广泛的行业趋势,即便业务部门表现强劲,企业也必须不断评估和预见未来的市场变化,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来维持市场地位和财务健康。


BMS:收购后裁员

3月27日,百时美施贵宝(BMS)在一份通知中披露,公司将裁掉位于前Mirati Therapeutics总部的252名员工,这是BMS于1月23日完成的4.8亿美元收购的一部分。


去年10月8日,BMS和Mirati Therapeutics宣布,双方已达成最终合并协议,BMS同意以每股58美元的现金收购Mirati,总股本价值为48亿美元。


大型制药公司在并购后削减被收购公司的员工并不罕见。就在本月,GSK表示,在以20亿美元收购Bellus后,将与该公司的一些员工分道扬镳


除了西海岸的裁员,BMS最近还宣布在新泽西州的劳伦斯维尔(Lawrenceville, New Jersey)裁员75人,该公司在那里运营研发和商业设施。



勃林格殷格翰:销售团队裁员

4月4日,由于其Humira(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Cyltezo在美国的销售额不及预期,勃林格殷格翰宣布将裁减部分销售人员。勃林格殷格翰尚未公布具体裁员人数,但表示计划削减面向客户的销售团队,转而过渡到混合销售模式,包括面对面(F2F)和虚拟经营。


据路透社报道,勃林格殷格翰改变销售方式的决定很大程度上是受药品福利管理公司的推动,这些公司将Humira保留在可报销的药物名单上。相对于勃林格殷格翰开发的 Cyltezo 等Humira生物类似药,患者大多更青睐品牌产品。


勃林格殷格翰全球拥有53000名员工,但他们并没有提供裁员人数的详细信息,据称受到影响的人数达到70人以上勃林格殷格翰下岗的那些销售人员,并非败在他们的能力之上,而是输给了修美乐坚不可摧的市场占有率。


在美国市场上市二十年后,修美乐从2023年1月份开始陆续受到上市生物类似药的挑战。勃林格殷格翰的Cyltezo便是其中之一,而且是"特别的那个"。Cyltezo 是第一款获得"可互换性"头衔的修美乐生物类似药,无需医生许可即可在药房柜台替代修美乐,因此它比大多数其他生物类似药具有更好的竞争"段位"。



赛诺菲:裁员和削减肿瘤项目
4月5日,赛诺菲一位发言人透露,赛诺菲正在进行一项“全产品线重新优先排序的项目”,将涉及裁员和取消多个肿瘤研究项目。赛诺菲尚未透露将被削减的具体项目以及裁员数量及时间。


而在2024年3月,赛诺菲就已宣布将关闭位于英国的一处研发中心,该中心是通过之前的交易收购而得,将裁掉90个工作岗位


值得注意的是,赛诺菲近期的裁员行动是CEO Paul Hudson此前宣布的计划的一部分,该公司计划成为“免疫学巨头”,为Dupixent失去独家经营权做准备。


2019年9月,Paul Hudson离开诺华加入赛诺菲接任CEO一职。此后不久,其便提出“开发首创药物或一流的药物和疫苗”的愿景,随后提出2020-2025五年战略——Play to Win(全力致胜),包括四大模块:聚焦增长、引领创新、提高效率以及重塑工作方式,该计划将发展重心转向肿瘤、罕见病业务,并组建特药、普药、疫苗三大核心全球事业部。


诺华:开发部门员工


诺华于4月9日透露,计划在未来两到三年内调整其全球研发部门。该计划要求在某些地区同时增加和减少职位,将在瑞士裁减约 440 个研发岗位,在美国最多裁减 240 个岗位


诺华近两年正在经历一系列重大内部调整:整合制药和肿瘤业务,成立美国创新药部门和国际创新药部门,合并策略、研发投资组合战略和商务拓展三个部门。创建一个新的战略与增长业务部;最后合并技术运营部门和客户及技术解决方案部门,创建一个新的运营部门。最终,诺华将其业务规划为五个运营部门。


据诺华公司发言人称,目前其研发部门共有 12500 多名员工。该发言人补充道,诺华正在考虑将在全球范围内减少1%- 2%开发部门员工。诺华将继续把瑞士作为公司的全球研发总部,同时美国也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发中心。


此次研发部门裁员是继两年前公布的大规模重组活动后诺华开展的第二轮大规模裁员活动,但诺华表示两者之间并无关联。




Biotech断臂求生
1月17日,Dewpoint Therapeutics解雇了18名员工,并缩小了产品线。据悉,辉瑞去年年中放弃了与其价值2.39亿美元的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1型合作,默沙东最近也终止了与其价值3.05亿美元的艾滋病毒药物协议。据了解,该公司仅在肿瘤学领域就已经运行了12个项目,现在决定保留一些前期投入更小的“滴流”项目,以将人力和财务资源重新集中在少数几个项目上。

1月26日,全球大型医药CDMO龙沙(Lonza)今年以来也接连宣布两批人员精简计划,龙沙宣布位于广州的大分子工厂将关闭并减员约300人,以及在此之前,1月17日,其加州临床生产基地也将减员218人,裁员于2月2日生效,工厂将于2025年第一季度关闭。
1月29日,罗氏公司在向Hookipa Pharma投入2500万美元投资其致癌基因的新方法后15个月,终止了与它的继续合作,停止合作的原因,是罗氏已拥有的一款同类在研药物被证明更有优势。Hookipa收到消息后,很快决定裁员30%(约55人)。


1月30日,细胞治疗公司2seventy bio将临床前和临床细胞治疗项目转移给再生元,以组建一个新部门,同时160名员工(占其总人数的57%)将转移到再生元。剩余的员工将被裁近一半,约55人将被解雇,仅保留65名员工专注于已获批的药物Abecma。


2月13日,联拓生物宣布将于3月18日左右自愿从纳斯达克退市,预计将于2027年解散。



结 语
2024开年便遇裁员事件创新高,全球医药产业链市场压力依旧值得关注。业内人士表示,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政策收紧、收入减少,生物制药企业自上而下承受多方考验。对大多数药企来说,“活下去”仍然是2024年的主旋律。


分享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