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批biotech,捧上神坛,跌落云端!
2024-08-01 16:40:25
近期,上市药企纷纷披露2023年年报,相关的员工人数也随之公布,整体来看,2023年药企更加聚焦核心业务,对人员也进行了精简处理。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超过141家药企去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人员精简,包括嘉和生物、基石药业、三叶草生物、德琪医药、华特达因、圣诺医药等。
从裁员比例来看,裁员比例超50%的有两家,分别是嘉和生物、基石药业。
其中,嘉和生物以60.61%的裁员比例成为上市药企中裁员比例居前的药企,2022年嘉和生物员工数量为264人,2023年的数量仅有104人。
据了解,嘉和生物是一家全价值链、全产业链的生物制药创新一体化公司。其2020年上市之初的员工规模有640人。
据业内人士透露,2024年第一季度嘉和各个部门继续裁员,只留少部分员工维持公司运营。
2020年10月,高瓴控股的嘉和生物登陆港交所,最高市值160亿港元。
此时,嘉和生物市值6.53亿港元,为市值最小的18A创新药企。
嘉和生物现在的处境确实艰难。2021年-2023年,嘉和生物净亏损超过22亿,把IPO融到的26亿港元烧得差不多,还没有进入商业化阶段。
嘉和生物最新的动向是在2024年3月份,其CDK4/6抑制剂用于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的NDA申请获受理。这一消息,已不能给已跌到1港元多的嘉和股价带来一丝波澜。
资本的青睐
嘉和生物的第一大股东为高瓴资本旗下的HHJH Holdings Limited,截至2023年6月30日,其持有嘉和生物24.94%股份,嘉和生物的第二大股东是沃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它是沃森生物的控股公司,持有嘉和生物7.42%的股份。
然而,备受资本青睐的嘉和生物,在产品研发方面并不顺利。
2023年6月,嘉和生物PD-1单抗药物杰诺单抗(GB226)的新药上市申请未获国家药监局批准,该药物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成为第一款被国家药监局拒绝批准上市的PD-1产品。
杰诺单抗作为嘉和生物的重要在研产品,也是其唯一进入NDA(新药申报注册上市)阶段的产品。其被拒绝上市,对嘉和生物影响很大。
目前,嘉和生物仅有一款商业化产品佳佑健(英夫利西单抗),在2022年2月23日获批上市,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成人溃疡性结肠炎、成人及6岁以上儿童克罗恩病、瘘管性克罗恩病。
新药上市进展受挫的嘉和生物股价也一路走低。2023年内,嘉和生物股票下跌56%。截至4月11日收盘,报1.15港元/股,较发行价24港元/股下跌95%。
2018年,高瓴从沃森手里接盘了嘉和生物,成为第一大股东。2020年10月,短短两年时间,在高瓴力捧之下,嘉和如众星捧月般上市。而高瓴当时也想把嘉和生物打造成为第二个“百济神州”。但此后,嘉和生物的表现不尽如人意,研发进度迟迟落后对手,股价一路下跌,一度在港股biotech当中垫底。
一位熟悉嘉和的知情人士透露,嘉和一开始的方向是pd—1,在沃森主管这一段时间里,却因为CMO的选择错误和高层未拍版,在产品接近商业化的时候白白耽误了两三年的时间,错过了上市这一班车。高瓴入驻之后,经历了三次CEO撤换和数次战略调整,数次变动之中,嘉和终归又迟了一步。
另一位投资人透露,高瓴在嘉和这个项目上是因为不会用人。并没有把合适的人放在最擅长的岗位上,而是在研发、BD做出来,对结果不满意时,不断更换CEO。“永远在批项目上面浪费时间,来回拉抽屉,而CEO本身又不敢决策。”
据上述知情人透露,高瓴一开始就想做高大上的乳腺癌靶点。嘉和管线中有好几个新靶点新分子以及快速跟进的好药,但高瓴觉得跟乳腺癌没关系,都被这样砍掉了。而乳腺癌领域里,前有罗氏,后有第一三共,中国创新药企试图分一杯羹是难上加难。
消失的管线
嘉和生物招股说明书中的管线图十分豪华,15款在研靶向药物,23个适应症。
时隔3年,2023年中报的管线图显示,IPO时披露的15项管线资产中,5项消失,5项没有进展,2项进展缓慢,1项推进到商业化但2023H1销售额为零。
消失:GB222(贝伐珠单抗)、GB224(IL-6)、GB235(HER2)、GB232(TNF-α)、GB263(EGFR×c-Met)
贝伐珠单抗、HER2、TNF-α都是烂大街的管线资产,托珠单抗生物类似药(IL-6),国内除百奥泰首发今年1月上市之外,还有丽珠医药、迈博太科两家企业申报上市,博瑞生物/天广实、浙江海正药业、金宇生物处于Ⅲ期临床。
停滞:核心产品GB221(HER2)、核心产品GB226(PD-1)、主要产品GB223(RANKL)、GB241(利妥昔单抗)、GB262(PD-L1×CD55)
嘉和生物IPO时有6款主要候选药物,半数的临床进度卡住了。
招股说明书称,GB221有望成为前三款面市的用于治疗HER2+转移性乳腺癌(mBC)的国内新型单抗。复宏汉霖、海正生物的曲妥珠单抗分别于2020年8月、2023年3月上市。2023年7月,正大天晴获批国产第3家曲妥珠单抗。
当国产创新药涌向HER2 ADC时,嘉和生物GB221还在等待。
GB226(PD-1)2020年7月申请上市,2023年6月被拒。
GB262(PD-L1×CD55)停留在临床前、GB223(RANKL)停留在临床I期,GB241(利妥昔单抗)停留在临床III期。
缓慢:主要产品GB492 (PD-1+STING)从IND到临床I期、GB251(HER2 ADC)从IND到临床I期
GB 242(英夫利西单抗)终于从临床III期推进到商业阶段,研发费及临床试验开支为2.4亿元,2022年销售额1190万元,2023H1销售额零。
嘉和生物上市首日市值一度达到160亿港元,既受当时创新药行业的乐观情绪推动,也有15项管线资产的预期做支撑,而今兑现或进展寥寥。
创始人离职
2022年4月,嘉和生物发布公告称,周新华博士决定辞去集团总裁、执行董事的职位。
资料显示,周新华博士曾担任Amgen工艺开发科学总监。2008年初,他回国加入惠生生物(嘉和生物前身)任首席执行官。2009年3月,惠生生物的抗体部分正式更名为嘉和生物。
据悉,周新华博士加盟后,为嘉和生物打造了一条具有生物类似药(Biosimilars)、快速跟进药(Fast fallowers)与改进型生物药(bio-better),也有新靶点新分子的创新药产品管线。
在当时,这样一个产品管线算是超前的,也让嘉和生物在上市之前吸引了诸多投资者的目光,更是得到高瓴等明星资本的超级垂青,一时风光无俩。
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原本众星捧月、满身光环的嘉和生物上市后却跌跌不休,甚至被称为最惨的港股18Abiotech。
截至2024年6月18日,嘉和生物盘中1.27港元/股,较最高点32.2港元/股,跌幅超90%。而目前嘉和生物的市值也仅剩6.53亿港元,在港股18A后上市的biotech中垫底。
或许正是因为难挽资本颓势,作为创始人的周新华博士如今黯然离场。
值得注意的是,在周新华博士离职前,嘉和生物原上市时期披露的董事会成员李明博士、易清清先生也在2021年先后离职。
嘉和生物距离其2020年10月上市公告的董事会成员阵容,已经大换血。
处境艰难
业绩方面,由于嘉和生物尚未实现药物商业化,因此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8年至2020年一季度,嘉和生物分别亏损2.88亿元、5.23亿元、14.22亿元。临床开发过程漫长、成本高昂,费用支出是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
研发投入方面,2018年至2020一季度,嘉和生物的研发支出分别2.71亿元、4.39亿元、11.15亿元,其研发费用主要用于产品线扩充、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开支及研发团队。同期,行政开支分别为2.23亿元、8.37亿元、3.28亿元。由于这两项开支大幅度上升,导致嘉和生物的亏损扩大。
负债总额方面,该公司的负债总额从2018年的1.64亿上升至2019年的5.07亿;其中,流动负债总额从2018年的9966万元上升至2019年的3.6亿元,短期负债占比高,且增长过快,有资金链断裂风险。
此外,公司自成立以来的运营已耗用大量现金,2018年和2019年分别花费人民币2.5亿元和1.1亿元净现金,主要为运营提供资金。
业内指出,由于其上市之初的员工规模过大,现金流快速流失,年现金流出净额超6亿元,加上PD-1GB226(geptanolimab)被拒,规模商业化未开始,因此公司作出降本增效的决定,从2022年开始员工人数不断减少,到目前嘉和生物在职员工人数仅有一百余人。
结 语
行业分析指出高瓴是最大股东只是市场炒作股价的亮点,而不是经营方面的亮点,大股东是科学家远比资本集团更好,毕竟在医药领域,技术才是第一竞争力,资本不是。
整体来看,目前嘉和生物的产品管线竞争格局和进展仍然充满挑战,如今在医药行业资本遇冷的境况下,在更加苛刻的评判标准下,高管大换血后的嘉和生物未来的逆袭之路将异常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