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按常理!别家都在裁员,一哥大幅增员?

2024-08-01 16:57:08

为了缩减开支,近年来,裁员成为各大企业的常态,大小裁员不断。

在国内除了百济外,少有释放大规模人员招聘计划的药企。而日,“医药一哥”恒瑞逆势而行,高调宣布增员2000人。

根据央视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栏目报道,恒瑞医药副总经理、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蒋素梅女士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2023年恒瑞医药开放超1000个岗位需求,今年预计将有2000人的需求计划。”

蒋素梅女士表示,目前虽然恒瑞已有员工近2万人,其中全球研发团队5000余人,随着公司研发管线的进一步丰富,创新药产品的不断上市,临床研究人员、产品上市后的市场和医学人员、专业的销售人员都比较紧缺,招聘需求仍在不断增加。

过去几年,恒瑞医药一直处于整体减员的过程中。

根据年报披露的数据,在2020年,恒瑞医药的员工是2.89万人,此后就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减员过程

在2021年,恒瑞的员工总数下降到了2.44万,2022年只有2万出头,2023年底在职员工数量更是下降到20000人以下,短短的3年时间内锐减了近9000人。

在这个过程中,销售人员是减员的主体

曾经,恒瑞的销售队伍,在江湖上向来有"万人铁军"的称号。

2020年底,恒瑞医药的销售人员尚有17000多人,而到了2023年底只有9134人,"万人铁军"中的"万人"已经名不副实。


出海受挫,股价下跌


恒瑞医药于2000年主板上市,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认为是国内医药一哥,市值长期居于国内药企市值榜首,被认为最有希望成为世界顶尖药企的中国选手。


作为从生产紫药水起家做到国内市值最大的制药企业,恒瑞目前也在面临着如何成功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的过程之中从2021年以来,公司股价一直处于下行通道。


截至6月21日收盘,恒瑞医药股价收于40.29元/股,今年内股价下跌超10%,特别是5月以来连续下跌。



恒瑞医药长期赖以维系的仿制药收入滑坡,在创新药领域并不具备身位优势。


同时,在当前创新药国际化大潮涌动下,恒瑞医药的出海道路并不平坦,这尤其体现为公司在最为内卷的PD-1/L1赛道上受挫。


今年5月,恒瑞医药PD-1联合疗法延迟在美上市。Elevar Therapeutics的母公司HLB-LS宣布收到FDA就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用于一线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HCC)患者的新药申请(NDA)发出的完整回复函(CRL)。


恒瑞医药出海的几款GLP-1产品目前仍处于较早研发阶段,或者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恒瑞距离研发成功并可商业化仍有漫漫长路要走。


从整体来看,出海的营收成绩一直是恒瑞医药的短板,2023年,恒瑞医药的海外营收创下近 5年内新低,只有6.17亿元,同比下滑20.93%。若拉长时间看近五年,该公司海外营收一直在6~7亿元的区间徘徊,占总营收比重也从未超过5%。


业绩回暖,阵痛仍在


本次决定增员或许与最新的业绩增长相关。

近年来随着集采政策的持续推进,恒瑞仿制药业务收入以及营收、净利润不断下跌。2021年-2022年,恒瑞营收增速分别是-6.59%、-17.87%,净利润增速分别是-28.4%、-13.77%。

2023年,恒瑞的营收、净利润终于回升。年报显示,恒瑞实现营业收入228.20亿元,同比增长7.2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3.02亿元,同比增长10.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1.41亿元,同比增长21.46%。

分产品来看,抗肿瘤药物实现营收122.17亿元,同比增长7.99%;镇痛麻醉产品营收约37.43亿元,同比增长12.21%;造影剂营收为27.42亿元,同比增长0.5%,三大业务线均保持了增长。



孙飘扬再次接任恒瑞董事长后,改革不断,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创新药的研发和国际化。创新药也逐渐成为推动恒瑞业绩增长的主动力,2023年恒瑞创新药实现营收106.37亿元(含税,不含对外许可收入),实现了同比 22.1%的增长,占总营收比近46.6%。

尽管创新药发展势头迅猛,但2023年恒瑞的创新研发费用为49.54亿元,同比增长仅达1.38%,研发人员也有一定的流失,从2021年年末的5478人到2023年末的5110人。

另一方面,仿制药集采对恒瑞的销售仍然造成一定程度的压力,第二批集采涉及产品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醋酸阿比特龙片因多数省份集采续约未中标及降价等因素影响,报告期内销售额同比减少7.02亿元,2022年11月开始执行的第七批集采涉及产品报告期内销售额同比减少9.11亿元。

同时,恒瑞的国际化进程也并不完全顺利。恒瑞表示,报告期代理销售受海外市场影响,营业收入较同期减少36.92%,同时营业成本较同期减少41.83%。

更为重要的一个摆在恒瑞面前的问题是,现任董事长孙飘扬的任期截止日期为2026年2月1日,届时其已68岁,下一任接班人是谁,能否带领恒瑞继续前进,依然是未知数。


创新管线,硕果累累


从2024年各药企的研发管线数量来看,恒瑞医药首次以147个在研药物管线进入TOP10,其管线规模增长了38.7%,几乎94%的药物为公司自主研发。拥有218个管线的罗氏位居榜首,其次是辉瑞。



恒瑞作为国内管线布局最多的药企,其临床阶段创新药管线高达123个,其中大分子创新药约57项,以肿瘤(实体瘤)为主,其他领域还涉及心血管、风湿免疫、代谢、呼吸等。截止目前共有11项上市申请获NMPA受理,包括瑞卡西单抗、艾玛昔替尼等新药申报。




夫那奇珠单抗
夫那奇珠单抗注射液(SHR-1314)作为中国原研全新一代高亲和力IL-17A抑制剂,用于治疗适合接受系统治疗或光疗的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成人患者,已获CDE上市受理。截至目前,根据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显示,SHR-1314已开展了13项中国临床试验。


当前全球范围内共上市4款靶向IL-17/IL-17R的大分子生物药,包括3个IL-17A单抗和I个IL-17R单抗,分别是司库奇尤单抗(诺华)、依奇珠单抗(礼来)、布罗利尤单抗(协和发酵麒麟)和Netakimab(Biocad)。此外,还有UCB的IL-17A/IL-17F单抗bimekizumab已经提交了上市申请。


艾玛昔替尼

艾玛昔替尼是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高选择性的JAK1抑制剂,目前尚未有国内企业自研的JAK1抑制剂获批上市。SHR0302目前已开展了包括强直性脊柱炎、溃疡性结肠炎、特应性皮炎、斑秃、银屑病关节炎等多领域的临床研究,其中强直性脊柱炎和特应性皮炎递交的上市许可申请已获国家药监局受理,其余绝大多数适应症的临床研究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用于轻中度特应性皮炎创新剂型的SHR0302外用软膏也已经进入III期临床。2018年,公司将JAK1抑制剂SHR0302许可给美国Arcutis公司,让公司创新药品惠及全球患者。


截至目前,全球共有11款JAK抑制剂上市,其中6款为第二代JAK抑制剂。从中国JAK抑制剂的市场规模来看,已经有三个产品获批上市,分别是诺华的芦可替尼(2017年获批)、辉瑞的托法替布(2017年获批)和礼来的巴瑞替尼(2019年获批),均已经在国内上市。三者在国内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12亿元。二代JAK抑制剂有乌帕替尼和阿布希替尼已经上市。


恒瑞医药创新药管线丰富,目前已有100多个新分子实体进入临床开发阶段。其中16款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包括13款小分子药物和3款大分子药物。


ADC是恒瑞的重点布局领域。通过自主构建的HRMAP模块化ADC技术平台,恒瑞目前已有11个独特的ADC候选药物进入临床开发阶段,覆盖HER2、Trop2、HER3、CD79b、Claudin18.2、Nectin-4、cMET等靶点。其中,HER2-ADC产品SHR-A1811获得了5项突破性疗法认定,覆盖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胃癌等多个适应症。


除ADC外,小核酸药物、mRNA疫苗、PROTAC、放射性药物等前沿技术管线也已进入临床阶段。


放射性药物领域,目前已有4款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进入临床阶段,其中包括2款诊断用药,分别是镓[68Ga]伊索曲肽注射液和HRS-9815注射液,以及2款治疗用药,分别是镥[177Lu]氧奥曲肽注射液和HRS-4357注射液。

mRNA领域,恒瑞通过子公司瑞宏迪平台也布局了一系列差异化产品,近日,其mRNA蛋白替代疗法药物RGL-2102获得IND,通过促进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缺血下肢血管新生,改善下肢缺血患者生存质量。



结语

恒瑞的大规模招人无疑是给寒冬下以“降本裁员”为主旋律的医药行业,带来了一丝久违的暖意。但是,医药企业的人员扩张是一个多维度的决策过程;我们更愿意看到更多的企业扩张和行业的回暖;这一积极的态势不仅让大家重新燃起了信心,也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分享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