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蒸发!“创新药二哥”突然放出一个大利好!
2025-08-08 14:29:23
近日,资本市场上信达生物因一笔股权交易成为了焦点,其股价连续下跌,市值蒸发了超百亿。康方、亚盛、云顶新耀等创新药板块biotech也跟着一起崩了。虽然昨日公司放出第三季度财报利好,但是该事件的影响仍旧持续中!截至今日上午,公司股价还在继续下探中!
10月28日,信达生物公告俞德超低价入股海外子公司,引发投资者质疑,现股价震荡,大跌约13%。有声音认为,该海外子公司持有信达生物的核心国际化资产,此举涉嫌侵害中小股东权益。10月29日股价再度下跌4.01%,信达生物召开电话会,回应投资者。
连续几个交易日,信达生物市值蒸发超百亿港元。消息面上,信达生物在上周五(10月25日)收盘后披露一项全资子公司Fortvita的股权交易。后者与由信达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德超实际控制的买方平台Lostrancos签订认购协议,Lostrancos将认购Fortvita Pre-A系列优先股1280.83万股,交割后持有Fortvita约20.39%股权。信达生物股权将被稀释到约79.61%,交割后仍保持对Fortvita并表。
本次交易中,Lostrancos的认购价格为2050万美元。Lostrancos平台由俞德超持有82.93%股权,其他投资者包括信达生物执行董事、基金管理合伙人奚浩和一名独立投资者,持有17.07%股权。
也就是说,俞德超一方以2050万美元的价格从信达生物手中购买了子公司Fortvita超20%的股权。
然而,昨天下午,信达生物又放出了利好消息,公司第三季度业绩增长超过40%。
10月30日,信达生物发布2024年第三季度产品收入的最新消息,2024年第三季度,共取得总产品收入超过人民币23亿元,同比取得逾40%的显著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股价连跌3天,却有2亿元资金净流入。有观点认为创新药企营收增长才是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创新药企炒的是营收。当然,财报的利好能否挽救股市的颓势,还值得持续关注。
管理层持股:“优质资产”是否被贱卖?
公告里说,Fortvita是信达的“推动国际业务的平台”。市场认为信达即将开展的国际化拓展就将通过Fortvita公司运行,自然前景无限,未来可能会是第二个全球版的信达生物。
此次交易的争议点在于信达生物全资子公司Fortvita到底值多少钱。
信达生物公告显示,在2022年、2023年,Fortvita分别亏损3.31亿元、2.71亿元。作为信达生物全资子公司,前述亏损100%由上市公司承担。而在交易中,该公司估值8002.6万美元。
这一估值采用的是资产基础法,即Fortvita总资产约2.34亿美元,主要包括银行结余及现金、预付款项及其他应收款项、机器及设备、无形资产以及使用权资产,减去已估值总负债约1.54亿美元,二者的差值即为估值。换言之,没有基于未来发展预期产生的溢价。
第三方估值师安永在公告中表示,采用上述估值方法主要出于三点考虑。首先,Fortvita的管线主要集中于早期发现及临床前阶段,且于海外临床试验中并无重大里程碑;其次,考虑到临床试验、商业化及生产相关的固有风险,暂无Fortvita的可靠财务预测,因此无法使用收益法。此外,考虑到Fortvita的业务性质及其发展阶段,公开市场上并无可比较公司或交易,因此市场法亦不适用。 巧合的是,据香港联交所披露易数据,俞德超曾在9月30日和10月2日合计减持325万股,总金额约1.52亿港元,与Lostrancos购买Fortvita股权的金额相当。 根据公告,俞德超是Lostrancos的唯一董事。交易完成后,他将持有Lostrancos 82.93%的股份,信达生物另一名执行董事奚浩及一名独立第三方投资者共同持有17.07%。 对于此次增持Fortvita,俞德超给出的理由是,用管理层的自有资金投资,表示信达生物国际化的决心,同时考虑出海风险较大,不希望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持续摊薄上市公司股份。 在10月29日的信达生物业务更新说明会上,俞德超介绍,公司将面向美国、欧洲、新加坡等市场的海外业务,统一整合至Fortvita名下,成为上市公司全资持有的独立主体。
说明会期间,信达生物管理层多次强调Fortvita的风险性,表示该子公司持有的多是非常早期的分子,即使进入临床的也属临床早期,它的风险比上市公司总体高很多。因此,选择利用管理层自有资金减少上市公司在这方面的增资。
信达基本面:依然亏损 多次出海受挫 信达生物是研发型企业,致力于成为全球跨国药企。信达生物由于研发费用投入太大,目前依然是亏损状态。 但是公司已经有PD-1单抗等7个产品上市,总体收入维持40%的同比增长速度。未来还有大量的品种在研,预计未来将会持续为信达生物提供盈利增长点。同时公司通过评估CAR-T在临床应用的范围考虑,停止了研究。并且进一步拓展包括ADC药物在内的具有临床优效的产品。为公司的估值空间打开了天花板。 1)达伯舒®(信迪利单抗注射液)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市场领先地位日益稳固,其他主要产品销售亦保持快速增长。这主要得益于产品广阔的适应症与国家医保目录覆盖及准入渠道优势; 2)信达生物已获批产品组合扩充至11款,新添一款肿瘤创新靶向药物达伯特®(氟泽雷塞片,KRASG12C抑制剂)获批上市,公司于肺癌突变治疗领域管线组合愈发完备、团队愈发成熟; 3)得益于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有效的市场策略,信达生物新产品市场渗透加速,为收入增长贡献新驱动力。 截至目前,信达生物已取得11款产品获批上市,5个品种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中,3个新药分子进入3期或关键性临床研究,另外约17个新药品种已进入临床研究。 出海方面,信达生物过去几年曾经多次受挫。以信迪利单抗为例,信达生物在2015年开始和礼来合作,以总交易价值超过25亿美元的价格,license-out了信迪利单抗。2022年3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拒绝信迪利单抗射液上市申请。同年,礼来退回了该产品的海外权益。PD-1是一类“广谱抗癌药”,曾被认为有千亿美元市场规模。
此外,一度被业界视作“下一个PD-1”的CD47靶点,信达生物也曾大力推进海外研发,但现已“及时止损”。六个品种在美国开发,几乎都没产生阳性PoC。
“以创新为基石,走全球化道路是信达生物第二个十年的战略目标。”俞德超说。
在信达生物管理层看来,以Fortvita为载体支撑信达的国际化进程,是“最好的安排”。“信达也会持续给Fortvita支持,包括投资及投资后的股份,都是后续可以安排的,当然也要看市场,看Fortvita有没有可能跑出PoC,跑出进一步开发的里程碑。”俞德超表示。
创新药行业:管理层与投资者利益相悖
此次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投资者对管理层的决策表示不满,与此同时,在创新药投资百死一生的背景下,管理者躬身入局,推进出海业务本身就承担了相应的风险。对此,业内分析指出,上市公司的风险中,道德风险应该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风险,但其实这个风险也很大,尤其是在制度不够周全的市场里。
因为高管和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是不完全一致的,甚至往往是相违背的,大股东完全可以借助上市公司平台合法合规地做一些有利于自己的事情,中小投资者对此毫无办法,只能在道德层面对他们进行谴责,但道德谴责的影响有限。受伤的只是投资者,这一点
因为创新药企业前期由于只有一些管线,没有商业化产品,只能靠不断稀释股权融资续命,导致以创始人为代表的的高管团队持股比例很低,公司又不赚钱,只能尽可能从股权上想办法。只要符合规则,他们就敢做,至于中小投资者的反对意见,似乎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结语
尽管信达生物与创始人关联交易,以及用净资产给子公司估值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以及公司股价的持续震荡,但是也有分析指出,Fortvita未来的融资需求的逐步加大,并引入其他战略投资者,这将稀释公司的大量股权。
那么,结合信达生物本身的股权架构,在对外融资以前母公司和核心管理层形成一致行动人,则可以牢牢掌握公司研发战略的话语权,避免信达生物近年来由于不断稀释股份而没有实控人的处境。
与此同时,信达生物3季度的亮眼财报也让投资者松了一口气,因为对于创新药企来说,营收增长确实在企业未来发展上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对于信达生物的未来发展,我们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