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在卷减重数据?信达生物早已在卷“适应症流水线”了
2025-08-14 17:21:43
2025年6月27日,信达生物的玛仕度肽(信尔美)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成为国内首个GCG/GLP-1双靶点减重药,也是在全球范围内首个获得该适应症批准的同类产品。
这并不是一家药企在“GLP-1热”中跟风推新,而是一次系统性工程:信达正试图以一个药物,把减肥、糖尿病、脂肪肝、OSA等大适应症串联成线,并借助这一平台打通临床、生产、融资、国际化的全链条。
从靶点创新到适应症矩阵,再到资本运作,信达展现出对“爆品工业化”的系统性理解。这场战役,比表面上看得更深。
信尔美是首个在中国获批减重适应症的GCG/GLP-1双激动剂,突破了传统GLP-1(抑制食欲)或GIP/GLP-1(增强胰岛素分泌)路径,加入“升糖素(GCG)”这个长期被视为“副作用”的因子,转而利用其脂肪燃烧效应实现机制差异化。设计逻辑是:GLP-1“管住嘴”,GCG“动起来”。
在III期GLORY-1研究中,信尔美6mg组的减重幅度达14.8%,4mg为12.0%,显著优于对照组0.5%。更具临床意义的是,其对肝脏脂肪含量的改善效果明确:在基线肝脂≥10%的受试者中,信尔美6mg组的全肝平均脂肪含量下降幅度高达80.2%,4mg组为65.9%,而对照组仅为5.3%。凭借这一优势,信达已同步启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多中心临床布局。
本质上,这是在构建一个“代谢疾病解决平台”,而不是单一适应症药物。
信尔美正在被“模块化地”复制到更多适应症上:
· 肥胖:主战场,已获批;
· 2型糖尿病:已递交上市申请;
· 脂肪肝(MASH):已启动MASH的III期临床;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GLP-1类药物在该领域逐步显现效果;
· 高剂量进阶产品 vs 替尔泊肽:已启动头对头临床,构建高线阵容。
这意味着,信达不再按“一个药—一个标签”走产品逻辑,而是像在做“灌装线”:一个药物平台,通过改剂量、适应症组合、疗程控制,持续投放新的“产品子集”,拉长生命周期、扩大医保覆盖、增强医生依赖。
在上市前夕,信达宣布完成5.5亿美元配股融资,是过去四年港股医药板块最大一笔融资,折让不足5%。核心去向是其全球研发管线,而非传统的“市场铺货”或“带量压价”应对。
这笔钱的投向显示出信达的底层思维已经跳出中国市场的短期竞争,而是为接下来三到五年的“出海叙事”做预埋。重点包括:
· IBI343(CLDN18.2 ADC):胃癌等肿瘤治疗核心靶点;
· IBI3009(DLL3 ADC):小细胞肺癌靶向稀缺靶点;
· IBI363(PD-1/IL-2α双抗):自免与肿瘤双重尝试。
信达押注的是:一旦信尔美在国内市场建立现金流,就可反哺创新药全球开发,从而打通“创新—回款—再创新”的闭环。这种打法,类Novo、类Eli Lilly,而非传统中国药企的“打一仗歇三年”。
信达确实不拥有玛仕度肽的全球权益(仅限中国大陆),国际化路径受限。但这并不意味着信尔美无法作为工具——它可成为信达“BD价值”的一部分:用于谈判国际合作项目、作为合作谈判时的资本优势、作为海外注册经验的“练兵平台”。
此外,信达同时已在管线中布局自有代谢药候选物,并可能通过授权引进新一代代谢药,或以“代谢平台公司”身份与国际药企达成开发共研,从而反向破局全球市场。
GLP-1赛道的竞争,正在从“减多少”转向“减得好”:减脂不掉肌、心肾代谢指标改善、胃肠耐受、口服可及性等,成为新价值主张。
信尔美在部分维度尚不占优——例如并未明确心血管结局研究数据(CVOT),口服剂型尚无明确公开开发进展。但信达的优势在于:
1、 中国市场落地速度快,适应症广,现金流稳定;
2、 III期临床数据清晰,有真实世界验证潜力;
3、 产线、定价、医生教育等配套体系完整。
相比之下,国内新玩家如西泰利生物三靶点XTL6001正在探索更激进机制,但仍处于I期阶段,安全性与稳定性未验证。
信尔美不是一款药的成功,而是一整套能力的落地。它让信达首次在非肿瘤领域打通靶点、适应症、商业化与资本闭环,验证了平台复制的可能性。
出海虽有限,但打法已成。
真正决定信达未来的,不是这款药减了多少脂肪,而是它是否开启了一种可持续的增长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