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暴涨466%!全球首个口服miRNA药物,自免平台化治疗时代来了!
2025-08-14 17:45:09
2025年7月22日,法国Abivax宣布,其miRNA药物Obefazimod(ABX464)在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两项III期试验中成功达成主要终点。消息公布后,股价当日暴涨466%,市值从6.3亿欧元飙升至35.8亿美元。
这是miRNA机制首次在自身免疫疾病中完成三期临床验证,也是小分子调控miRNA表达路径第一次走到药物商业化的门前。
但行业真正该关注的,不是UC数据本身,也不是它对JAK或S1P药物的“市场挑战”,而是这个问题:
Obefazimod是否具备在更多自免疾病中复制的机制潜力?
它调控的miR-124,在多种炎症性疾病中被视为“免疫稳态开关”。若这一机制能在RA、CD、银屑病等适应症上被拓展验证,Obefazimod的价值将远超单品——它或许是“下一个平台型免疫调节路径”的起点。
Obefazimod的作用基础是诱导抗炎性miRNA——miR-124的表达。
miR-124能够负向调节炎症网络中多个关键通路,包括NF-κB、STAT3、IL-6、IL-17/23轴等,并影响免疫细胞的极化状态(如M1/M2巨噬细胞、Th1/Th17/Treg平衡等)。
在多个自免疾病模型中,miR-124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恢复其水平可重新建立免疫稳态。这一特征出现在:
● 类风湿关节炎(RA):滑膜细胞中miR-124抑制STAT3,缓解炎性细胞因子释放;
● 克罗恩病(CD):miR-124低表达与肠道Th17活化密切相关;
● 银屑病(PsO):miR-124抑制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
●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调控T细胞活化及自反应性表达。
这些基础研究提示:miR-124并非某一疾病的靶点,而是调控多个自免路径的系统级节点。因此,从机制上看,Obefazimod具备向其他自免适应症拓展的内在逻辑。
miRNA疗法的历史,并不光彩。
多数早期项目依赖反义寡核苷酸或miRNA模仿物,苦于递送效率低、组织选择性差、毒性窗狭小等“技术瓶颈”,至今尚无获批产品。而Obefazimod的创新在于:它是首个通过口服小分子间接诱导miRNA表达的药物。
换句话说,它绕过了传统RNA疗法的“药代学障碍”,用小分子方式实现了miRNA调控,是miRNA药物从RNA药走向小分子药的路径创新。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种调控机制能否复制?
目前公开资料显示,Obefazimod调控miR-124的机制是通过与帽结合复合体(CBC)结合,改变特定lncRNA的剪接,从而诱导miR-124表达。这一过程可否通过系统方法拓展至其他miRNA?目前尚无Abivax类似管线或平台。
如果未来不能发展出“可设计性miRNA调控”管线,Obefazimod或仍只是个“孤品药”,无法构建真正的平台化。
目前,JAK抑制剂(如托法替布、乌帕替尼)仍是口服UC治疗的主流。它们的诱导期临床缓解率普遍在26~33%之间,而Obefazimod在III期中分别达到23.8%(25mg)和21.7%(50mg),初步可比但略逊一筹。
但这款药物并不试图“超越JAK”,而是定位于JAK治疗失败或不耐受患者的替代方案。临床入组标准也明确包括对常规和先进疗法无效者。
真正决定它商业潜力的,是44周维持治疗数据——若长期缓解率持稳,且安全性优于JAK类药物(尤其感染、肿瘤发生率),才有望进入一线口服方案备选序列。
在支付方面,Obefazimod也将面临医保挑战:
● 若定价过高,可能无法与JAK/S1P拉开经济优势;
● 若定价过低,商业化回报周期被拉长,影响miRNA机制投资信心。
因此,即便临床上“足够好”,能否商业兑现仍取决于医保谈判力、适应症扩展速度和真实世界安全性等多重因素。
Obefazimod的成功,是miRNA药物研发首次实现系统性验证。但它的真正价值,不只是一个能治UC的药物,而是一种可能走向平台的调控思路:用小分子精确调控miRNA网络,重构免疫系统,而非粗暴封锁信号通路。
这是药物开发从“通路阻断”走向“稳态调节”的方向性尝试。
但它能否复制、延展、模块化,仍需一场比III期成功更难的“机制产业化验证”。
如果能做到,Obefazimod就不只是一个产品,而是miRNA药物真正走向产业路径的原点——一个足以开启全新“后靶点时代”的信号。